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的医药学家,幼年家贫,勤奋好学。他于“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精研,便有养生之志”,后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养生学家。他撰写了一部《养性延命录》,书中辑录了“上自神农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养生妙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他将各类书籍所载的养生法则和养生学家的方术,概括为“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节制饮食、适当劳动、节欲保精、服气导引”等六个方面。他不仅注意研究养生学的理论,还善于身体力行,因而在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能活到81岁,堪称难能可贵。
调摄情志 陶弘景继承了《黄帝内经》里运用阴阳学说的理论来阐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病理、药理等方面的观念,认为天地自然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他运用阴阳学证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七情六欲从阴阳中和到阴阳失衡,再从阴阳失衡到新的阴阳中和的过程。他还吸收了《妙真经》等书的观点,精辟地阐明了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是形和神,“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他把调神、养形作为养生的关键。提倡顺应四时,注重四序,调摄情志,怡养天年。
节制饮食陶弘景总结概括的“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节制饮食、适当劳动、节欲保精、服气导引”的养生经验,除了“顺应四时,调摄情志”外,“节制饮食,节欲保精”也是相当重要的。历来的养生专家都要求老年人食不过饱,欲莫过贪。节制饮食能够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减少人体消化的过重负担。人的营养摄入主要依靠一日三餐。陶弘景所强调的节制饮食,就是指所需营养的摄取,不宜过多,过多则被排泄掉,还给胃肠等消化器官造成负担;也不能过少,过少则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求。要本着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类和保持充足的蛋白质及维生素的原则,各种营养都要有所吸收,适度地保证人体的需要。他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才使他得以益寿延年。
陶弘景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唯人最为宝贵,其生命只有“百岁光阴”,如同客居于世,若不是自己留意修身养性,不免为心志所累而受疾病之苦。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出现在我国是非常宝贵的。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留意修养”能使其生活起居、饮食劳作皆有规律。
陶弘景治学非常严谨,对人的生命寿夭认识非常深刻。他在《养性延命录·序》中指出:天地之间“禀气含灵,唯人为贵”,并且认为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是“形”与“神”,“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从而把“调神”“养形”作为养生的“都领大归”警戒人们:“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他认为天地自然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人体与自然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他的“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他说:“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留意修养”是陶弘景养生思想的集中表现。他在《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引用《仙经》之语曰:“我命在我,不在天。”
“自非留意修养中,未免病苦为心累”,指出违背养生规律,任意妄为,就会为痛苦所累“不寿而终”。他强调“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己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达到“与天合德”,“与道同式”,否则将“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他认为,情志由五脏精气化生,属于神气的范畴,能够“少嗔恶”,便能保养精神,避免五脏受伤,并指明:“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身损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此啬神之一术也。”“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