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服务指南> 师资培养> 正文

兰州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0年12月14日 00:00 点击: 作者: 来源:

 (2006年4月27日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校创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保证。根据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1、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机制创新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由于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并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资源,人才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使我们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虽然我校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整体优化的教师队伍,但离创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缺少,仍然是制约我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改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是一项关系到学校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任务。全校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工要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的观念,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提高我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供有力保证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各级领导都要把这项工作摆在首位,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学校和院(部)党政一把手负有重要领导责任,要投入主要精力,抓好这项事关学校发展的全局性工作。
  学校成立“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审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及时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各学院(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制定本单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落实配套措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抓出成效。要通过学校的政策引导,建立以人为本,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政策环境。学校定期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总结成绩,交流经验,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将加大投入力度,尽可能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所必需的经费。各院(部)也必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学校将进一步整合经费资源,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使用效益。
  3、明确目标,优化机制,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稳定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吸引高层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并举的基本方针,坚持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的发展原则。
  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各学科建立起合理的学术梯队,为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点和高新技术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按照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学校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重在培养的方针,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提高层次上。要对现有教师进行目标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管理与服务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团队。
  4、加大工作力度,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
  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将实施“222”人才工程,争取在2010年前后使院士达到2名以上、培养和引进20名左右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积极培养200名左右骨干教师。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创新能力和战略性思维能力强,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并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为进一步做好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继续实施“三个计划”、“三项基金”,即“学术梯队及特色研究方向重点资助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科研启动计划”、“学术交流基金”“专著基金”、“专利基金”,用于支持和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院(部)也要利用自己的条件,通过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5、高度重视,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人才引进应围绕学科建设需要,以造就优势学科、培养特色学科为出发点。教师引进必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当前的重点,一是培养和引进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二是引进50岁以下学科带头人或40岁以下急需专业的博士。
  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变“刚性”流动为“柔性”流动,形成吸引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体制。以优惠条件吸引优秀博士研究生、留学回国人员,向社会招聘高水平教师;严格人才引进的考核程序,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注重人才引进的多样化,共享国内外优秀人力资源。同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从国内外聘请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制订相应的考核及配套政策,规范聘任程序,进一步加强智力引进工作,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知名度并为学校做实质工作的兼职教授队伍,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人数和占教师总数的比例。
  6、创造条件,大胆使用,促进高层次人才成就事业
  要将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基地,建立和完善学校公共资源和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新型管理制度,通过对一批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形成高起点、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创造成就事业的条件。
  要积极创造条件把高层次人才放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重要岗位上来,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帮助高层次人才承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推荐他们在学术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尽量减少高层次人才的非本职性工作。要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学术休假制度。
  7、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教师良好的学术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教师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对祖国、对人民、对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8、努力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校支持和鼓励各学科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教学法研究等各项学术活动。各院(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较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优秀中、青年教师或学术带头人研讨会,组织教师为学科发展献计献策。
  老教师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治学经验、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要鼓励老教师将科学精神和治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倡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承接科研课题,在实践中选拔和培养接班人。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接替老教师在社会各级学术团体中的工作,扩大中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9、继续实施“出国进修工程”
  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西部特殊资助计划专项等经费,有计划选送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发达国家学习和交流,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到国外留学和提高,着重提高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学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思想、具备创新能力、拥有创新成果的教师;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出国访问、考察,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多种方式,使教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发展动态,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跟踪本学科发展前沿的高层次人才。在相同条件下,优先选派创新团队成员、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出国。
  10、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通过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在全校中青年教师中实施“外语强化制度”,根据需要,举办学科带头人的高级英语班。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中青年教师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和教学,要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出国学习机会。
  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继续抓好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培训方法,保证培训质量。在组织完成必修理论课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实践环节的培训工作。聘请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开阔青年教师的思路和视野。加强新上岗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继续实施“教师高学历工程”,建立有效的进出流动机制,鼓励那些在教学科研一线努力工作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教师以定向培养方式攻读博士、硕士学位,获得高一级学位,大面积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各院(部)要热情帮助和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以自我发展为主,每位青年教师都要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全面提高素质。
  坚持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原则,改革和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根据国家关于教师职务结构比例的规定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强化岗位意识,因事设岗,因岗择人,形成合理的职务结构。逐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办法,实行严格的定期聘任,让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尽快出台新的职称评定条例及有关职称工作的若干规定,逐步将职称评聘与学历挂钩、与岗位挂钩,引导中青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发挥上岗培训中心的职能,逐步实施人事代理制度。
  在加强教师教育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学校的考核办法实施教师考核。考核的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作为校内分配和聘任的主要依据。
  积极探索并制定有效、可行的教师考核办法和科学的教师考核指标体系,教师的考核应立足于考查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和工作实绩。坚决反对学术腐败、弄虚作假和各种不良风气,对于出现的此类问题,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
  大力宣传和奖励在教学、科研、教书育人、培养青年教师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广泛深入地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教师节所在周定为全校教师工作宣传周,集中宣传、表彰在各项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的教师。院(部)要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教师的优秀事迹,奖励优秀教师,形成学先进、讲贡献的良好氛围。
  11、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和淘汰机制。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改善骨干人员的待遇,建立重实效、重贡献的分配机制,逐年提高教职工特别是学术骨干和管理骨干的收入水平,本着向广大一线教师倾斜、向骨干教师倾斜的原则,优劳优酬,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充分发挥岗位津贴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12、建设优美、安全、整洁的校园,为教师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切实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学校各级职能部门和后勤集团的人员,要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第一线服务和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做到服务热情、高效、优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