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教育厅下发文件,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代史纲要》荣获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
这门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任课教师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近年来,本课程教师在学生评教中排名居前,学校领导、督导听课满意度较高,涌现出李明珠、刘海霞、杨文静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并获甘肃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能手、我校中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等荣誉称号。
回顾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多样化的实践课教学突出了实效性。一是在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平凉灵台县教育局、庆阳华池南梁革命纪念馆、延安、井冈山、遵义等地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二是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效果显著。2011年以来,我校率先开展了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一线教师在甘肃平凉市灵台县、庆阳市华池县和正宁县、兰州市榆中县,开展了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走基层调研活动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破解了教师多年教学中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惑,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好。三是组织部分学生到会宁教学实践基地亲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兰内组织学生到省博物馆、八路军办事处参观。此外学院每年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延安、井冈山等地进行红色参观。
为了讲好这门课程,教师们积极寻求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积极采用多媒体课件,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罗旋老师、刘海霞老师制作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课件获校内二等奖。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流式、问答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开学初安排题目,如“我心中的毛泽东”、“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青年学生如何弘扬长征精神(五四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的变化”,让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制作PPT、撰写讲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确实提高了本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任课教师不断创新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试系统;二是创新成绩评价方式,制定了科学的成绩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考核既注重过程,也重视结果。把学生由过去只注重期末背题,引导到注重教学全过程上来,考核成绩显示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功夫,而是能力、素质、知识的综合体现,较好地用好了素质教育这个“指挥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组现有18名教师,50岁以上1人;41-50岁10人;40以下岁7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2人;在读博士生2人,硕士10人。本科4人。从教师年龄结构看,教师队伍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层次分明、适中。18名教师中,4名教师毕业于历史学专业,8名毕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都受过系统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训练。对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着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自2006年以来,全部教师都参加了省委宣传部、党校、省教育厅组织的相关培训。此外,学院还选派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以及相关培训班的学习。
近年来,课程组成员参与的教学成果《以教师走基层破解思政课理论与实际脱节困境的实践探索》获2013年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与模式研究》获2013年甘肃省教学成果三等奖。课程组成员2010年完成兰州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公开发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等教学研究论文三篇。近五年来,刘海霞、张铁军、洪涛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苟颖萍、马云霞承担省社科项目两项,地厅级项目多项。
本课程组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夯实教师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学功底;提高任课教师的讲课艺术和能力。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