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爱,男,汉族,1969年12月生,群众,1993年6月参加工作。兰州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计算机与通信学院通信工程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何继爱同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政治站位高,宗旨意识强,理想信念坚定;以师德为先,力争做“四有”好老师,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工作中能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工作上积极主动、任劳任怨、乐于奉献、团结同志,能认真做好所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尽心竭力培养合格的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为学院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尤其在2021年通信工程专业评估和认证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全心全意做好专业建设
2004年7月何继爱同志入职计算机与通信学院,2005年9月担任通信专业负责人。工作之初,通信系只有12位老师,具备硕士学历的只有3位,且大部分都是青年教师。为了支持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作为专业负责人,连续5年他每学期都承担4-5门理论教学任务,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使通信教学团队得了较好的发展。目前,团队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同时,作为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近年来亲自指导了7名青年教师,其中指导的青年教师1名获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全国二等奖,1名教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名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所有青年教师都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广泛调研省内外信息类企业人才需要、校友及用人单位,利用一切时间,认真研究通信专业内涵、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图谱、《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学校办学总体框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毕业要求。并基于信息的载体场与波、信号和数据的行为及其应用作为通信系统与网络的主要研究对象,从信号与系统的角度,即信息载体(信号、数据)和系统的相互作用建立通信工程专业的场与波、电子电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几大知识领域,并基于此构建核心课程及工程实践模块。建立了从局部到整体知识结构,形成逻辑清晰、结构得当的兰州理工大学通信工程课程体系架构,使专业知识领域谱图显性化,引导学生专业学习、指导学生选课和确定主攻方向,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担任专业负责人期间修订完善了6版通信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及设备更新,与中国通信服务公司甘肃分公司、南京润众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建立良好校企实习实训基地。优化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及项目,完成了信号与信息处理处理实验平台、通信工程综合实训实验室建设和微波工程与天线实验室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负责华为ICT大赛和“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2个校级竞赛基地,保证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教学过程及教学环节更加规范和可操作性,修订完善了通信工程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达成情况分析及课程质量报告及资料规范,这一切为专业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组织形成了通信网与信息安全、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四个学科团队,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网络、传输技术三个教学团队。专业建设工作琐碎而繁杂,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何继爱同志从不抱怨,把学院的事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特别时近3年来,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寒暑假全都用来进行通信工程专业认证工作。2012年信息与通信工程被评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2017年通信工程专业被评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8年获兰州理工大学红柳重点建设专业(2023年终期考核优秀),2020年通信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参与教育部电子信息类虚拟教研室建设。
二、尽职尽责做好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是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人才养成,提升学生在其终生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竞争力与胜任力;爱一个学生的最好的体现就是让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环节来实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教学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认真研究先进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从“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知道了什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会用得怎样”;从“基于教室的教学”,转变为“基于开放教室的教学”。教师是讲“课”,不是讲“书”;将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等融入课堂。
何继爱同志创新教学方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习科学理论为指导,把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高级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自己所负责和承担的信号处理系列课程为对象,基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和工程需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信息类专业信号领域学科的问题空间、基本知识结构、学科方法论,整理核心概念、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内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集中与发散思维、超前思维和灵感思维的能力,从知识掌握走向灵活运用。教学过程基于思维导图、人的认知过程和社会化过程,设计课堂及学生的学习环境,从听讲、笔记、讨论、实验、练习和总结几个环节实现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转化和评价。让学生“动”起来,有效督促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进行多元化考核,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基于思维导图的分层次课程总结,每节课课后要求学生基于脑图,可以是手工也可以软件,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与记忆,第二节提前10分钟随机抽样10-15位同学进行审阅,这样一方面督促了学生及时的学习,另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及时纠偏;一章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按宿舍为单位做一张本章知识图谱,课程结束后以几个宿舍联合形成课程知识图谱,这样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习题册达到知识能力训练的目的,督促、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不以对错论高低,抄袭得零分,避免学生抄作业,做题后再讲解,学生理解深刻。专题研究及仿真锻炼团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学习查阅科技文献,促进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通信系统模块知识的兴趣,学习科技写作,跳出课本,开阔视野。这几个教学环节中课程总结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在专业中逐渐推广。
在教学过程中也重视基于认知、教学和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课程资源,将自己承担《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现代信号处理》《信号检测与估计》《通信电子线路》所有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学习指南、章节图谱、专题研讨、教学案例、实验项目、习题及部分试题、课程PPT和讲义等,建立在兰州理工大学SPOC平台,方便学生学习交流。《信号与系统》课程智慧树平台上线,《通信电子线路》《信号系统》获校一流课程,《通信电子线路》获学校示范性混合课程,《现代数字信号》获学校研究生精品课程。承担完成教育部电子信息类教学研究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项,甘肃省成果培育项目2项,学校教改项目6项。
三、尽心尽力调动学生创新及科研能力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应对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注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创新竞赛是更高层次的工程实践训练。作为专业教师,注重自己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行业影响力,并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他们学习和科创活动中自觉遵守、仿效,潜移默化做到“立德树人”“传道受业”。近年来,何继爱同志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唐杯”移动通信技术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博创杯”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和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及省级奖励40余项。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重视学科方向及前沿领域的把握,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主要从事通信信号处理、认知无线电、通信感知一体化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前沿的探索性、创新性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企业横向项目10余项,在《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电子学报》、《高技术通讯》、《信号处理》等国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教材2部,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甘肃情报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并多次获兰州理工大学 “三育人奖” “教学卓越奖”“教学优秀奖”“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就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何继爱在学生指导中坚持“以爱感人、以情动人、以理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做知心朋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质,弘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指导研究生48人,有多位学生考取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部分学生已在专业学科领域崭露头角,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