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新闻网

当前位置 > 本站首页 > 红柳人物 > 正文>
红柳人物
中国甘肃网:体育是一种精神载体——访体育文化专家李重申
来源:中国甘肃网
浏览:
2019-05-27

李重申

1942年出生,原籍上海。1965年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毕业之后在兰州理工大学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现任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敦煌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体育史专家和学术带头骨干,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曾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教材15部,完成专著10部,参加国家级课题8项,承担省部级等课题10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二、三等奖八项。曾代表国家参加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科技大会,参加国际体育史、敦煌学等国际学术会议和东北亚体育史学术会议。教育部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体育是一种精神载体,是心灵的一种寄托。任何一个民族的体育,显然都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凝聚和精神的外化。或者说,体育本质上乃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感性化的寄托与展示。中国古代体育从本体到形态,从意象到样式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民俗特色,既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又表现出对佛、道境界的追求,体现出人文理性和传统文化的智慧。追寻中国古代体育的本体,是对体育的一种正本清源、一种文化寻根,亦即是对体育‘本质’‘本源’及其‘存在’价值和意义一次具体的论证。”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体育图录》,这本著作的作者之一就是本期要介绍的文化名人——李重申。

李重申原籍上海,他在上海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期,而那时相对繁荣的文化生活奠定了他多元的文化基础。因为从小热爱体育,加之优秀的身体和综合素质,他顺利地考上了西安体院学习体操专业,毕业之后又留在兰州继续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他的人生,注定与西北这片热土结下不解之缘。记者见到李先生时,他刚从上海体院做完演讲回来,不顾舟车劳顿,他热情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虽然在西北生活了将近一个甲子,但他至今还带着浓浓的家乡音。“体育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其对于一个民族思想观念、民族精神、身体素质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体育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身体行为和文化。研究、传承体育文化,是保护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应有之义。体育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体育从来都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同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在普通人眼里,体育貌似是一个专业名词,跟专业的运动会、体育赛事和运动员有关,好像距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其实,体育自古以来就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李重申说:“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体育包含多种交叉学科和子学科,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

上世纪80年代,在某次政协会上,李重申与敦煌研究院段文杰院长相识,段文杰先生邀请他一起去敦煌做考察,从此之后,李重申每年都会去敦煌做体育文化考察:“我在敦煌住过好些年,每次去一个多月或者几个月,每一个洞窟我都仔细研究过,越发觉得我国古代的体育文化非常丰富而精妙,莫高窟在学者的眼中就像《红楼梦》对于研究者一样,是一个博大辽阔的世界,一个全景社会,一个斑斓的众生相。所以学者们也见仁见智,文学家能看到诗词歌赋,艺术家能看到色彩与线条,考古学家能看到历史沉积,而我作为体育学者也从在敦煌石窟里看到了千余年来敦煌古代各民族岁时欢娱、民间游戏、民族竞技、休闲娱乐、军事习武、修身养性等世俗生活的诸多信息。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李重申整理了多年的研究成果,在2011年出版了著作《敦煌古代体育图录》。

研究敦煌体育就会不由自主地扩展到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体育。此后,李重申的足迹遍布了中国到中亚、南亚、西亚的古遗境、古建筑、博物馆、石窟寺等,了解了各国家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并获取了大量有关各个国家古代体育的信息。李重申说:“丝绸之路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古人所遗留下的游戏、娱乐、竞技等与体育相关的丰富遗存,为我们深入研究中西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挖掘昔日丝绸之路沿线的体育文化遗存,对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和西方各国之间在体育文化领域的交流意义重大。”

除了体育科研方面的研究,体育教育也是李重申的一大研究和实践领域。“中国体育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上,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审视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学示范,更是道德传授、精神塑造”。谈起目前高校体育的现状,李重申显得有点忧虑,多年来的实践教学让我感受到,我们的体育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体育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性操作。这无论对体育的专业教育还是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都是一种弊病。在专业体育教育中,这种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往往是一些所谓技艺型的人才,而很难成为真正的体育教育或科研工作者;在学校公共体育教育中,它只能使人获得有关体育的种种简单知识和技术,而很难得到对体育的深层的认识和理解。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体育与文化分离,将体育作为一种科学的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对待。但是体育恰恰不是某种标准化的科学产品,不是可以用某种统一的理论模压成形的。体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特定生命形态与生命方式的产物。可以说,生命是体育的终极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则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体育的存在方式,从本质上说,也就是人的生命的张力和文化的动作方式。他认为,学校教育如果一味重视文化成绩,把学生们变成考试的机器,那么他们的身体素质跟不上,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李重申非常重视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研究。他认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他说:“在我看来,体育教师的使命是由教师所承担的角色赋予的。使命不仅引导教师从事体育史学、学校体育学等研究,加强学问的提高,而且还不断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的体育教育应该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体育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完全在于对生命的那种认真与执著。体育就是这样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身心的个性和人格。”

而今李重申早已迈入了古稀之年,而他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歇,依然热情地执著于他热爱了一生的体育事业。“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体育的发展和研究在我国还不尽如人意,作为体育学者认识到体育研究的紧迫感,让我即使在退休之后仍然不敢休息,我要把自己多年的体育研究成果写成专著出版,从观念上改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态度,虽然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一定会持之以恒。”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原文链接:http://www.gscn.com.cn/culture/system/2018/04/19/011956866.s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