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学院学生苏勇发了一条“我们系主任有点可爱”的朋友圈,获赞无数。
这是他的专业课《桥梁工程》的课堂,同学们喝着系主任项长生老师专程从牙买加带回来的蓝山咖啡,听他讲解这个盛产世界顶级蓝山咖啡的国家,在桥梁建设和其他工程领域内的技术发展和需求,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2018年,项长生和团队成员前后去牙买加3次,除了和当地企业联合攻关技术问题外,他们也访问了一些大学和机构。“回校后,我就想将这些见闻和科研进展讲给我的学生,拓宽他们学术视野。”项长生说,工科的学习不一定就非要枯燥刻板,工科学生也要有一些格调。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蓝山咖啡的香味才一路从牙买加飘到了兰理工的课堂上。
对苏勇来说,如此open的教学方式出自这个可爱的系主任一点也不稀奇。从大一开始,项长生在讲专业导论课的时候,就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口流利的英语,俘获了众多学生的芳心。
项长生是安徽人,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系主任。自从上大学来到兰州,这里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1998年,他从兰州大学力学系毕业,因为偶然机缘来到甘肃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前身),当上了一名教师。
也许有种冥冥注定,项长生从高中开始,就会时常想如果自己是老师,会用什么办法来让学生听得更明白,没想到这会成为他日后热爱的职业。时间如白驹过隙,在工大已经21年,从以前灌输知识让学生听懂,到如今启发引导让他们弄通,他正在给学生们搭建一座通向未来的桥梁。
初进工大,项长生做了杜永峰、米海珍等老师的助教,两年时间,他通过听课、批改学生作业、试卷,学习教学方法。为了提升教学能力,于2000年3月至7月,到长安大学进修桥梁工程专业。
“刚开始我上《结构力学》课,新世纪之初,手机,甚至电脑都不是很普及,教学手段单一,课堂上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和现在也有差距,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除了书籍,没有过多的资源,所以听课都认真。这个时候最考验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
项长生看重的“课堂掌控能力”包括讲课的语言、语速、知识点的侧重、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而要做好这一切,就要扎实备课。他写了一本又一本教案,思考了一个又一个教学细节,为了能“玩转课堂”下足了功夫。2004年,在全国《结构力学》讲课竞赛中,项长生荣获三等奖,之后两年,《交通土建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形式的尝试与探讨》、《桥梁结构荷载试验课程教学方法研讨》相继发表。
2010年,项长生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到美国马里兰大学访学一年。这一年对他影响很大,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碰撞,加深了他对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他学习、思考方式的国际视野。而这些都被他带回了国内,带进了课堂。
“在桥梁领域,美国已经是夕阳产业,做的更多得是桥梁的评估与加固。他们注重细节、更加务实的工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回国后,我就对老师和学生们讲,要有想的勇气,更要有做的胆量,让好的想法落地最重要。”课堂上,项长生更多的加入了英文和国内外桥梁工程案例,他想通过这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双重兴趣,不仅听得懂书本上的知识,更明白实际中的道理。
项长生所在的道路与桥梁工程系,老师们都很年轻,有活力,有热情,有想法。近几年,团队一起进行了有关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次实践探索,面对90后、00后大学生,他们更多的是想和学生成为朋友,启发引导式教学。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项长生和团队老师早早行动,在学生刚入学时,就以专业课老师身份开设大学第一课——和新生、家长面对面,讲专业的基础和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在大一的专业课导论中,项长生会注意提升上课时外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己查找文献,布置一些简单的小论文,让他们从高中尽快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模式。
苏勇说,项长生老师构筑起了他英语和桥梁学习的双重世界,这也成为他的大学初印象。
从不点名,分组教学,也是项长生的教学特色。在课堂上,他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划定座位区域。以组为单位,项长生给出研讨题目,让学生们查资料、做汇报、完成一个个小课题,最后由专业老师做出点评。捆绑式教学可以让同学们互相督促,学会团队协作。如果一人缺勤,小组荣誉和成绩便会受损。这样的方式,项长生认为更高明,也比老师拿着名单念出一个个名字更有温度,更有意义。
如今的媒介技术日益发达,多媒体教学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便捷。项长生的团队们利用QQ群、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平台,让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无处不在,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老师们课后时间更多的付出。
在学习通平台上,项长生经常会给出开放性工程问题,让学生带着课堂上所学的去思考、解答,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他都会跟帖回复。他们建立的班级终身QQ群,全系的老师都加入其中,除了在校同学日常的问题咨询回复外,还有毕业多年的校友,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工程问题,也会发来请教老师。
为了加强和校友的联系,也为了给在校生更多的实际工程案例,项长生经常会邀请业界校友回校给同学们做讲座;开设双语课堂、创新课堂、思政课堂;建立导师—研究生—高年级—低年级联合梯度指导方式;组织国际留学生研习营。最近,他又在筹划着开设剧本化课堂,拍摄课堂学习、实践教学视频,剪辑完成后留作新生了解专业的基础,也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
这些有血有肉的教学思考,都是项长生和他的团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花费的心思。2018年10月,在第六届全国《桥梁工程》教学研讨会上,项长生将多年来自己和团队的教学思考和实践做了题为《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桥梁工程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汇报,被专家们评为最接地气的报告。
苏勇说,项老师的课从来都不枯燥。“他不会站在讲台上对着PPT一直讲,在我的印象中,项老师是上课走动最多的老师。他会在教室里边走边讲,精彩处自己的胳膊,同学的水杯课堂笔记全都是用来比划的实体道具。”
这就是热情的项长生老师。在他的心中,学桥梁、讲桥梁、造桥梁要有一颗敬畏之心,更要有人文关怀。
他说,这正如教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是有责任的,教师有心关心用心,学生便会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