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参考资料

首页> 参考资料> 正文

往开来谱新篇——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之路

作者: 时间:2021年07月04日 14:40 点击数:

往开来谱新篇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之路

2021-07-03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14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教育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不断推向现代化,在中国教育史和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18910日,第34个教师节,党中央召开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持续探索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发展,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开启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描绘了更加灿烂的蓝图。

  “一盘棋”与“先手棋”

  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这一作用就更加凸显。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推进现代化被视为实现国家复强的基础途径。上世纪50年代初,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农业和国防领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但教育必须服务甚至服从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蒋纯焦说。

  北京学院路,这里因曾经汇聚着钢铁、地质、航空、矿业、医学等八所高校而得名。如今,这里已有十几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培养中国专门人才的摇篮。而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当时人才匮乏,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高级人才。

  为更好地顺应形势,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3/4的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包括建了很多的农学院、工学院等,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批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综合大学和一批由行业管理的专门学院、师范院校。

  北京航空学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这所学校由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一群怀揣着卫国强军梦想的年轻人因此会聚在一起。在这里,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先后诞生。

  “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19631月,周恩来在上海出席科学技术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特定内涵和表达顺序。

1976年,人们与一段动荡的历史挥手告别。

  “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邓小平复出后,着手整顿科技和教育。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在北京景山学校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座雕塑墙,上面镌刻着邓小平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经过风雨洗刷,白色的底衬已经被岁月磨蚀,但有力的文字却依旧光亮如新。

  “‘三个面向’首次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是对这一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纲领性表述。”蒋纯焦说。

  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中共中央在19855月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992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改革开放迈入新阶段,并特别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此后,党和国家不断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蒋纯焦认为,“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甚至可以视为教育现代化中国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优先发展必然要求更大的规模、更完善的结构、较高的质量,从而带来巨大的教育需求,为教育经费的增长提供了决策依据。优先发展战略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契机,提出了新要求。”蒋纯焦说。

21世纪初期,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上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矛盾逐渐显露,教育和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继“科教兴国战略”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20149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从“识字扫盲”到“教育强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新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我国走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南。

  中央苏区时期,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新生苏维埃政府还设立了识字班、夜校、半日学校、识字牌等不拘一格的教育形式,开展社会教育与扫除文盲运动。“这些做法旨在进行教育普及,启迪民众政治觉悟。”蒋纯焦说。

  从新中国成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水平极大提高,如今实现了从“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的根本性转变。

1950年,毛泽东为《人民教育》创刊号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新中国成立时,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为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与全国扫盲运动并驾齐驱,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19561月,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一个月后,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211日,汉语拼音方案发布。从此以后,汉语拼音、简化字、普通话成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财富。

1977年,恢复高考。这年冬天,数百万考生从山村、渔乡、工厂、牧场、营房奔向考场。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1993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蒋纯焦注意到,与之前“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特定表述不同,教育自身的现代化转变成了一个独立发展的目标。

  教育现代化也意味着与我国人口体量相对称的规模,与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结构。21世纪初,中国教育实现“两基”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满足了亿万人民群众“有学上”的期盼。

  “继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之后,中国成功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接下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教育现代化探索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教育制度研究室主任陈金芳说。

  事实上,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的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完善,教育普及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向两头延伸。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达85.2%,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中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阔步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当下,我国的教育已由注重规模、速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转向注重公平、质量和效能的内涵式发展。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是教育在民族复兴大业中的重新定位,也是教育现代化在新时代的突出标志和努力方向。”蒋纯焦说。

 从“劳动者”到“建设者接班人”

  明确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蒋纯焦说。

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中国的教育开始转向社会主义性质,德育问题更加受到重视。1957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时期,我们党已经开始关注德育问题,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当时人才培养的目标。”陈金芳说。

1978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和主要任务,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要求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

  邓小平在19853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从而明确了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

19855月,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围绕教育体制改革,将“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作为指导方针和基本目标写入会议文件。至此,在“三个面向”的宏观战略指导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成为这一时期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

1993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从而绘制了世纪之交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

  在“四有新人”的基础上,1999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使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这一时期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完善了原来的育人目标。

  “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下功夫”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教育,培育一代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成为现实。”陈金芳说。

 向着教育现代化新征程迈进

  从教育普及到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19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描绘了美好前景和奋进方向。

  当前,我们该如何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实现?蒋纯焦认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同时,要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深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此外,还要完善落实机制,构建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机制,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依靠部门大协同、区域大协作,推进教育现代化。

  当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1984216日,上海市展览馆举办十年科技成果展。在展览会上,邓小平看完13岁的李劲操作计算机程序后,说了这句话。

  教育设施方面,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和影响下,我国大力发展网络教育、社区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19989月,教育部启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2012年已有68所高校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

2018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使教育信息化发展从单纯技术应用转向深度融合创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各种线上教学系统大量开发和应用,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

  今天,距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已过去38年,景山学校智能机器人课程已经成为了每个学生的必修课,顺应互联网浪潮建立的“数字景山教育网络联盟”,吸引全国80多所学校加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共享。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要聚焦实现人的现代化。“要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在教育结构、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治理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推进教育的综合改革、开放和创新探索,为每个学习者实现美好生活及多彩人生提供有力帮助。”陈金芳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今年启航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而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描绘了更加灿烂的未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在国计民生中所起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同时,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更为迫切。”蒋纯焦说。

  教育,不仅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未来,而且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描绘了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教育现代化的未来新样态也愈发清晰。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在更加公平和更有质量上狠下功夫,就一定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本报记者 于珍)

版权所有:兰州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甘公网安备62010302000720号

Baidu
map